2012
年12月2日
,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、知名青年法学学者、《环球法律评论》杂志副主编支振锋应我院邀请,与我院教师、研究生共同围绕“法学研究中的‘西话’与‘真话’”的主题进行了交流座谈,座谈会由院长许少波教授主持。
支副总编首先谈到中国法学是西法东渐的产物,接受了较多西方的文化。他提出中国法学发展何种程度,应该如何去评判的系列问题,并提出了评判中国法学发展的三个标准:本国实践中对问题的解决;对理论的构建;民主发展到何种领域。接着他谈到西方话语对中国法学甚至学科研究的影响,即从鬼话到童话再到神话的态度转变,让大家感受到了“西话”在中国法学界历史沉浮与话语嬗变。他认为我国法学学术研究既不能将西方的思想和西方法律称为“鬼话”,也不能将其当成“童话”和奉为“神话”,而把“西话”变为符合中国实际的“真话”。同时在法学研究中要重视统计学、数学、调研方法的运用,在理论中去辨别真伪。对于普世价值的问题,支副总编认为凡是普世的不是价值,而是事实。最后,怎么把西话变为真话,他强调我们不是排斥“西话”,而是要读懂它,弄透它,构建中式的优良秩序机制。他认为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是中国的、民族的贡献的问题。最后,他用“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”来结束了他的发言,即解放思想,秉持开放的心态,破产迷信,微观的研究西方的法律;实事求是,无论是研究西方还是中国,最后都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,构建出中国的法学学术理论体系。他提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具备三重理想:制度理想,参与中国优良机制的提炼;理论理想,在中国特色的法学理论体系有所建树;民族理想,对中国式的政法智慧的贡献。
会上,
许少波
教授对支副总编的发言做了精辟简练的总结,从背景角度总结,从近代至今,法学学者对法学态度,从鬼话到童话到神话,最后追求真话。而且认同法学研究应该是实证的。
许
教授认为,从西方的“拿来主义”已经不能指导我们,民众也无法接受,作为一名学者,我么应该从中国的实际中抽离出一些东西。从价值和意义上解读,
许
教授指出,20世纪90年代中期,对于外国专家、学者的相关制度研究是否有价值上,中国学者是有所迷失的,正是在这个转型的时期,支副总编的讲座提出了方向,正是因为他研究了众多西方的东西,所以才能破伪。最
后许
教授提出,要在法学境域中,去思考我们应该做什么。
我院的王
方玉副
教授、钟付
和副
教授、陈斯彬副教授等诸多位我院教师分别就座谈主题提出相关问题,掀起了一次次讨论高潮。
座谈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。
(黄诗斯)

座谈会现场